于湘友教授:ICU医生 以生命赴使命 用挚爱护苍生!
来源: 中国医疗产经网 | 作者: 库奇 | 发布时间: 2021-01-14重症医学科(ICU),一个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的地方。
ICU里的医生被视为生命的守护神。
“我热爱它,因为它能拯救生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于湘友教授在参加一次讲课活动时,这样对台下的学生说道。
在这次疫情中,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牢牢地锁住了大家的目光,每当某地出现新的散发疫情,总会有重症医学科医生奔赴现场。
“进到病房我有安全感,出来才会不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武汉遭遇疫情时,新疆派出了多批医疗队进行支援,其中,便有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坐镇新疆后方的于湘友时刻关注着团队并进行远程会诊指导重症患者治疗,尽己所能地为前线提供一切帮助。“在疫情前期,因为对疾病认识不足,难免会给医护人员带来一些恐惧心理,但当国家需要时,每一个人都没有退怯。”于湘友表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援鄂团队不负众望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平安返回,并且带来了最宝贵的防疫经验,经受住了最大的考验。
此后,新疆疫情也出现了波动。在新疆第一波疫情中,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团队勇挑重担,面对疫情的肆虐,他们勇于担当、守土有责、抗疫在先。于湘友介绍,“当时我们整体接管了重症监护病房,分了三个病区,由我们照护的患者病情都比较重,庆幸的是,国家卫健委派出了专家团队进行精心的帮助和指导。”回想起这些专家团队,他感慨良多,在新疆的几波疫情中,“重症八仙”几乎都来了,专家组成员们与新疆的团队一起没日没夜地工作,对每一次救治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我们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白班夜班概念,只要有患者,医生随时都要过来。”甚至也常有彻夜抢救患者后,第二天仍准点到达医院开始工作的经历。
于湘友教授
作为科室带头人,于湘友经常最晚下班,最早到医院。每次他进入病区查房就是几个小时。慢慢地,防护服的帽沿上渐渐爬满了小水珠,眼镜被一层轻雾笼罩着,袖口在一个环抱臂膀的动作之后也变色了。同事们隔着玻璃窗,看到了他被汗水浸湿几乎贴肤的洗手衣。直到看完每一位患者,他才会迈着疲惫的步伐走出病区。
错过饭点,更是常态。有一次,过了饭点很久,有位同事有些不好意思的问:“于主任,面坨了,油香可以吗?”他说,“赶紧拿过来吧。马上又要进去换管子了。”吃完饭,脸上的压痕还没来得及退去,他又进入了病区。他总是心系患者健康,一心扑在病房里,同事们常听到他说,“进去病房就像‘回家’一样,有一种特殊的安全感,离开反而会觉得有不安。”这是一位重症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个重症人心中的真实想法。不放弃每一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次救治,竭尽全力拯救生命,是重症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职业精神。
用温暖守护温暖 ICU并不冰冷
ICU可能有些冰冷,但ICU每个医护人员都是温暖的。他们有着温暖的心,也有着过硬的医疗技术。
疫情来临后,很多在ICU内进行的技术操作都变得更加不易,隔着防护面屏、隔着防护服,戴着好几层防护手套,做穿刺、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血浆置换,每一种操作都变得更加困难,甚至还面临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N95口罩压的满脸都是深深的痕迹,有的医生做完穿刺,手都是颤悠悠的。”他心疼地说。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工作,医生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救治每一位患者,这些也让于湘友教授深深地感受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并不是一句空喊出来的口号,它真实地反应在了一线的救治过程中。
于湘友教授(右)与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
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这次疫情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于湘友教授至今难忘医护人员与轻型患者一起跳新疆舞的情景,有的医护人员为感染的孩子补习功课,教孩子说英语,为了患者的康复,他们全身心地投入。
采访过程中,他多次提到党和国家对生命的尊重、英明的决策,作为一位老党员,他为此感到自豪。“我们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同时并发症也非常低,我们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时,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前所未有地提高,也让他心中非常欣慰。
很多患者及家属都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护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被派来协助的国家级专家组成员也对于湘友教授所带领的团队频频点赞。“事实证明,我们的重症团队是一支拉得出去,打得赢仗的一支队伍。作为重症医学科医师,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疫情来了,我们必须出来迎战,把一件应该做的事儿做好了,是我们在尽应尽的责任。”
“要把重症的救护理念传达给更多医生”
于湘友表示,在抗疫过程中,医生最怕的是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比如从轻型、普通型转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突然转为重症的机制很复杂,目前医学界对此还没有摸清楚,只是知道人体对新冠病毒是没有免疫力的。据目前积累的经验,感染新冠肺炎后对肺、心脏、肾脏等全身多器官都有损害,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缺氧、呼吸窘迫等,医生们目前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应对方法,比如缺氧就想办法给患者吸氧,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调整,及早进行中医药的治疗。
有专家提出,导致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炎症风暴,即细胞因子风暴,它是由感染、药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一旦发生可迅速引起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于湘友介绍,当患者出现严重的高热等可能是炎症风暴的情况,在炎症介质很高的情况下,他们会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考虑给患者吸氧、中医药治疗以及抗炎药物的使用,如使用乌司他丁、激素等。乌司他丁是ICU医生较为熟知的一种药物,多用于循环衰竭、严重的休克,特别是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等,是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它具有抗炎的作用,但同时又没有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目前,治疗新冠肺炎还没有特效药,像乌司他丁这类药物的应用也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于湘友正带领团队进行临床上更多的探索。
由于救治关口的前移,加上前期疫情防控累积的很多经验以及国家专家组的全力相助,新疆的新冠肺炎重症率不断下降,救治成功率也不断上升。新疆整体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些好消息都让于湘友感到非常开心,因为这其中有他们不分日夜的辛苦努力。“大众防护意识不断提高,我们前期学习总结到了很多防控经验,我们看到了患者救治的效果,我们也非常有信心能够阻止新冠肺炎再次变成一种暴发流行性疾病。”尽管目前国内偶尔会出现散发性的感染情况,但对未来的疫情防控,他是充满信心的,这是专业所给予的一种底气。
于湘友常提到,总结经验非常重要。在这次疫情中,重症医学科的一些思维和对重症患者抢救的观念意识对其他学科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他看来,以重症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在救治患者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要把重症的理念和抢救知识传播下去,这非常重要。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团队风采
经过ICU训练和没经过ICU训练的医生是不太一样的,这是于湘友作为ICU医生最深的体会。他提出,“要把重症医学科的救护理念传达给更多学科的医生,加大其他学科医生在重症病房的轮转时间,早接近重症、多接触重症、反复学习重症,这样才能做到平战结合,关键时刻,迅速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师队伍,这对今后重症患者的救治有极大的好处。”同时,重症医学科也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加大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大家一起共克时艰,迎接挑战,为今后有可能再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智医助理“落户”乌鲁木齐,基层医生有了新“医靠”
下一篇:“买肾55万卖肾只得4.5万”续:两家涉事医院被当地卫健部门调查
- 新技术可检测阿尔茨海默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检测视网膜各层的厚度和纹理。他们近日在《科学报告》杂志线上版发表研究报告称,视网膜纹理可以提供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点击了解…
- 西湖论健丨日本立命馆大
2019年8月29日,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经信厅联合主办,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承办的首届长三角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19西...点击了解…
- 黑龙江新增确诊病例1例
1月11日0-24时,黑龙江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望奎县本轮第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现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6例,均是望奎县惠七镇惠七村李...点击了解…
- 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焦点组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六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点击了解…